时间: 2025-04-29 12:2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27:50
词汇“奉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奉粟”进行分析:
“奉粟”字面意思是指进献粮食。其中,“奉”表示恭敬地给予或进献,“粟”则是指一种谷物,特指小米。因此,“奉粟”可以理解为恭敬地进献小米或其他粮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奉粟”可能出现在描述祭祀、朝贡或表达忠诚的场合。例如,在古代朝廷中,地方官员可能会向**进献粮食以示忠诚和尊敬。
“奉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大大降低。随着社会结构和礼仪*俗的变化,这种表达方式逐渐被更为现代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粮食是重要的物资,进献粮食是一种表达忠诚和尊敬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中,粮食的丰收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奉粟也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奉粟”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忠诚。它可能让人想到古代的官员、朝廷和丰收的景象。
在现代生活中,“奉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历史剧中,可能会被提及,用以展现古代的风俗和礼仪。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奉粟”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或对古代生活的怀念。
由于“奉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关联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但可以通过想象古代的祭祀场景或丰收的田野来构建相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古代埃及,粮食也是重要的贡品之一。然而,具体的词汇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奉粟”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俗。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