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8:17
“十死之地”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用来形容一个极其危险或绝境的地方,意味着进入这个地方几乎等于必死无疑。它强调了一种极端的、无法逃脱的险境。
在文学作品中,“十死之地”常被用来形容战场、险恶的自然环境或神秘的禁地,用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冒险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个极其困难或危险的情境,如“这次的任务简直是十死之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探险,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高风险区域。
同义词:绝境、死地、险境、绝地 反义词:福地、乐土、安乐窝、避风港
“十死之地”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战争或民间传说,用以形容那些几乎无法生还的极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描述极端危险的情境。
在**文化中,“十死之地”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如古代的忠臣义士在面对绝境时的不屈不挠。它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和危险的敬畏。
这个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恐惧和敬畏。它让人联想到荒凉、孤独和绝望的景象,同时也激发人们对生存和挑战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极其困难的项目或挑战,如“这次的登山活动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十死之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十死之地的边缘,我寻找生命的火花,每一步都是对死亡的挑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沙漠或废弃的战场,风声呼啸,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危险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alley of death”或“deadly tra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极端危险和绝境的意味是相似的。
“十死之地”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危险和绝境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反映了人类对未知和挑战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