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1:49
“倒屦”(dǎo j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鞋子穿反了,即鞋子的左右脚颠倒。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匆忙或粗心大意,以至于连鞋子都穿错了。
在文学作品中,“倒屦”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匆忙或慌乱的状态,增强情节的紧张感或喜剧效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做事不细心或匆忙到连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关于细节注意或工作效率的话题。
“倒屦”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古代人们穿鞋的*惯。在古代,鞋子通常是手工制作的,没有现代的左右脚区分,因此穿反鞋子的情况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其他形式的错误或混乱。
在**文化中,“倒屦”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因为它暗示了混乱和错误。在一些传统故事或寓言中,倒屦可能被用来象征人物的失败或不幸。
“倒屦”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一种轻微的尴尬或喜剧效果的联想。它可能会让人想到一个匆忙或不细心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轻松或幽默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为匆忙出门而穿错了鞋子,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感到既尴尬又好笑。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倒屦”这个词汇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倒屦”来描绘一个匆忙的早晨:
晨光初照,鸟鸣声声,
他匆忙出门,倒屦未觉。
城市的喧嚣,掩盖不了,
他心中的慌乱与迷茫。
想象一个匆忙的人穿着倒屦走在街上,可能会联想到匆忙的脚步声和路人好奇的目光。这种场景可能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对“倒屦”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aring shoes on the wrong feet”,但在表达上没有“倒屦”这个词汇那么形象和简洁。
“倒屦”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它能够形象地表达出匆忙和粗心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屦】
(形声。从履(鞋子)省,娄声。本义: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同本义。后泛指鞋。
【引证】
《说文》。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屦,履也。 、 《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 、 《左传·僖公四年》。疏:“丝作之曰履,麻作之曰屝,粗者谓之屦。”-共其资粮屝屦。 、 《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组词】
屦贱踊贵(因受刖刑而断足的人多,鞋没有了,售价低贱;然而购踊(假脚)的人多,踊价一时暴涨、 屦人、 屦及剑及、 屦缕
践踏。
【引证】
《史记·季布栾布传》-身屦典军。 、 扬雄《羽猎赋》-屦般首,带修蛇。(般首:指虎一类猛兽。)
【组词】
屦企、 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