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0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7:16
冠屦倒施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帽子和鞋子颠倒穿戴,比喻做事违背常理或秩序混乱。其中,“冠”指帽子,“屦”指鞋子,“倒施”即颠倒施行。
在文学作品中,冠屦倒施 常用来形容人物行为荒唐或社会秩序混乱。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时,仍可作为一种生动的比喻。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批评制度或政策的混乱。
冠屦倒施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中国,反映了古人对秩序和礼仪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帽子和鞋子分别代表上和下,是社会等级和礼仪的象征。因此,冠屦倒施 不仅指物理上的颠倒,也隐喻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联想到了无序和失序的状态。在表达时,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些不合理或混乱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公司管理问题时使用过这个成语,形容公司内部决策流程的混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世事如棋局,冠屦倒施频。
黑白难分辨,人心乱纷纷。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戴着帽子却穿着鞋子在头上,这种视觉冲击力强,容易让人联想到混乱和无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混乱和错误顺序的概念。
冠屦倒施 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但在文学和专业讨论中仍具有其独特的表达力和批评力。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丰富地表达对混乱和无序状态的看法。
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请不要闹~的笑话
1.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2.
【屦】
(形声。从履(鞋子)省,娄声。本义: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同本义。后泛指鞋。
【引证】
《说文》。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屦,履也。 、 《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 、 《左传·僖公四年》。疏:“丝作之曰履,麻作之曰屝,粗者谓之屦。”-共其资粮屝屦。 、 《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组词】
屦贱踊贵(因受刖刑而断足的人多,鞋没有了,售价低贱;然而购踊(假脚)的人多,踊价一时暴涨、 屦人、 屦及剑及、 屦缕
践踏。
【引证】
《史记·季布栾布传》-身屦典军。 、 扬雄《羽猎赋》-屦般首,带修蛇。(般首:指虎一类猛兽。)
【组词】
屦企、 屦校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施】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 《说文》-施,旗貌。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