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9:5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9:59:37
词汇“外证”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专业术语,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或社群中使用的词汇。由于其不常见,我将尝试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外证”字面意思是指来自外部的证据或证明。在法律、科学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它可能指的是通过外部来源或第三方提供的证据,以支持某个观点或结论。
由于“外证”不是一个常见的通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外”(表示外部)和“证”(表示证据)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于特定领域或社群中。
在强调证据和事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外证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强调了通过外部来源获取信息和证据的必要性,以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
“外证”可能让人联想到客观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以及对第三方验证的信任。
在个人生活中,外证可能用于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如通过新闻报道、公共记录或专家意见来确认某个**或说法的真实性。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外证”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客观性和真相的力量。例如:
在迷雾中,外证如明灯, 指引我们穿越虚妄的森林。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法庭场景,目击者正在提供证词,这代表了外证的力量。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段庄重、严肃的音乐,以强调外证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或概念,如英语中的“external evidence”或“third-party evidence”,它们都强调了外部来源的证据。
“外证”作为一个词汇,强调了通过外部来源获取证据的重要性。它在法律、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应用,代表了客观性和真相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外证”有助于提高论证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