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1:32
词汇“外质”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专业术语或者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由于缺乏具体的上下文,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外质”字面意思是指外在的物质或质量。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能指的是物体的外部结构、表面材料或者是与内部相对的外部特性。
由于“外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外”和“质”两个字组合而成,分别表示“外部”和“物质”或“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外质”可能与注重外表和物质的社会现象相关联,如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
“外质”可能让人联想到表面的、肤浅的或者不真实的特性,可能带有一种对表面现象的批判或不信任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讨论产品的外观质量或者人的外在表现时使用到“外质”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外质的华丽,掩盖不了内心的荒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物体的外质特征,如光滑的表面或粗糙的纹理。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某种与外在表现相关的旋律或节奏。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找到描述外在物质特性的类似表达。
“外质”这个词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外在的物质特性。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