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6:16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规模和经济表现的重要指标。
GDP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提出,用于衡量经济活动的总量。随着时间的推移,GDP的计算方法和定义也在不断完善。
在现代社会,GDP被视为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政府和政策制定者经常根据GDP数据来调整经济政策。在某些文化中,GDP的高低甚至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GDP通常与经济增长、繁荣和稳定联系在一起,但也可能引发对过度消费、环境破坏和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关注自己所在国家的GDP数据,以此来了解经济状况,判断就业市场和投资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将GDP比喻为国家的脉搏,跳动着经济的活力与希望。
想象一幅图表,显示GDP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伴随着经济新闻的背景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经济的起伏波动。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GDP的概念基本一致,但其计算方法和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某些国家可能会更注重GDP的质量而非仅仅是数量。
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对于理解国家和全球经济状况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政策制定,也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决策。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掌握GDP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经济话题。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4.
【产】
(形声。从生,彦省声。本义:出生,生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産,生也。 、 《周礼·大宗伯》。注:“生其种曰产。以天产作阴德,以地产作阳德。”注:“天产者动物,地产者植物,谓九谷之属。”-百物之产。 、 《后汉书·明帝纪》。注:“同母兄弟也。”-同产。 、 晋·干宝《搜神记》-其妻重身当产。
【组词】
产子、 产育、 产母
5.
【总】
(形声。从糸(mì),悤(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总,聚束也。 、 《广雅》-总,结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 《史记·孝景帝》-令徒隶衣七总布。 、 《汉书·王莽传》-总布二匹。 、 《礼记·内则》-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 、 《新唐书》-以麻总发。
【组词】
总发、 总角之好、 总丱
6.
【值】
(形声。从人,直声。字本作“直”。本义:措置,放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值,措也。 、 《说书丛录》-值,本作直。…值与置同,故《说文》训值为措,训措为置,互相转注,其音义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