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4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46:41
博闻辩言:这个词汇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博”、“闻”、“辩”和“言”。字面意思是指广博的知识和能言善辩的能力。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且善于辩论,能够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作品中,“博闻辩言”常用来形容主角或重要人物的特质,如历史小说中的智者或政治家。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赞扬某人的口才和知识面。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界,这个词组强调了专业知识和辩论技巧的重要性。
同义词: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才思敏捷 反义词:笨嘴拙舌、言不达意、木讷寡言
“博闻辩言”这个词汇的构成字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汉语中,“博”指广泛、丰富,“闻”指听闻、知识,“辩”指辩论、争论,“言”指言语、说话。这个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的知识和辩论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博学和能言善辩被视为重要的个人品质。在儒家文化中,君子应具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素质,这与“博闻辩言”的内涵相契合。
这个词组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能力和说服力。它激励人们追求知识,提高表达和辩论的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博闻辩言的人,他们的知识和口才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和提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博闻如海深,辩言似风疾,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个充满书籍的图书馆,一个声音洪亮、逻辑清晰的人在演讲,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能与“博闻辩言”产生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read and eloquent”,强调了阅读广泛和表达流畅的特质。
“博闻辩言”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知识和辩论能力,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品质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提升沟通效果。
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
3.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