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46
“公财”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公共财产,即属于国家、集体或社会大众共同拥有的财产。这些财产通常用于公共利益,如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等。
“公财”一词源于中文,由“公”和“财”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公”常指公共的、官方的,而“财”指财富或财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财”逐渐被用来特指公共领域的财产。
在**文化中,“公财”常常与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公财的管理和使用被视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公财”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公共利益、社会责任和集体福祉。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公共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社区清洁活动,那时我们特别强调保护和维护公财,确保公共空间整洁美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公财”:
公财如海,包容万象, 每一滴水,皆为共享。 守护它,如同守护心中的光, 让爱与责任,在每一片土地上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整洁的公园,孩子们在玩耍,老人在散步,这便是“公财”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是公园中孩子们的欢笑声,或是公共广播中播放的轻音乐。
在英语中,“公财”可以对应为“public property”或“public assets”。在不同文化中,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价值观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都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公财”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词汇,更是提醒我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一个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尊重公财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更强的社会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财】
(形声。从贝,才声。本义:财物)。
同本义(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内)。
【引证】
《说文》-财,人所宝也。 、 《广雅》-财,货也。 、 《周礼·太宰》。注:“泉谷也。”-以九赋敛财贿。 、 《周礼·职方式》。注:“帛谷货贿也。”-与其财用。 、 《礼记·坊记》。注:“币帛也。”-先财而后礼。 、 《礼记·聘义》。注:“谓璧琮享币也。”-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 《六书故》-财之为言才也。凡粟米丝麻材木可用者曰财。 、 《周礼·天官·宰夫》-乘其财用之出入。 、 《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 、 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组词】
资财、 生财;地财;浮财;洋财;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