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5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52:38
“干打雷,不下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空中雷声隆隆,但并没有实际的降雨。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表面上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却没有实际行动或结果。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来源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在古代,人们观察到雷声与降雨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这个比喻性的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表面现象与实际结果不符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实际行动和结果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兑现承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失望或讽刺的情感。当人们期待某件事情能够有所进展或改变时,如果结果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往往会感到失望和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项目或计划,开始时声势浩大,但最终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这时,我就会用“干打雷,不下雨”来形容这种情况,提醒自己和其他人要注意实际行动和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雷声隆隆响彻天, 雨滴却未见半点。 空有豪言壮语篇, 行动却如风过眼。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但地面上却干燥无雨。这种视觉对比强化了“干打雷,不下雨”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ll talk and no action”或“much ado about nothing”,都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即只有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干打雷,不下雨”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常用的表达,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实际行动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言行一致,避免只做表面功夫。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3. 【雷】
4.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5.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6.
【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本义:下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雨,水从云下也。 、 《易·小畜卦》-密云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