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5:42
干戈载戢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兵器收藏起来”,比喻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其中,“干戈”指古代的兵器,代表战争;“载”是助词,无实际意义;“戢”指收藏。
在文学作品中,干戈载戢 常用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赞美,如在古诗文中描述战乱结束后的宁静。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用于分析战争与和平的转变。
干戈载戢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干戈载戢,弓矢藏焉。”原指收藏兵器,后引申为停止战争。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和平的重视和战争的厌恶。
在传统文化中,和平被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干戈载戢**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平鸽、宁静的田园生活等形象,影响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如在国际和平日或讨论国际冲突时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干戈载戢日,花开满园春。”表达战争结束后的美好景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和平景象的画作,如儿童在和平鸽群中嬉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宁静的乡村音乐,或是和平主题的歌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lay down arms”或“ceasefire”,都表达了停止战争、追求和平的意思。
干戈载戢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对和平的向往,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和平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干戈载戢,繁弱既韬。
我气既盈,虏气斯竭。稽首请和,~。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
【载】
(形声。本义:乘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载,乘也。 、 《易·暌》-载鬼一车。 、 《诗·小雅·縣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 《史记》-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 《乐府诗集·陌上桑》-宁可共载不。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载公子上坐。 、 清·方苞《狱中杂记》-载以来。
【组词】
搭载;载舟、 载车
4.
【戢】
收藏。
【引证】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组词】
戢刃、 戢戢、 戢载、 戢藏
引申指停止战争。
【引证】
《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
【组词】
戢戈、 戢兵、 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