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1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16:34
回邪(huí xi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行为或思想上的偏差、错误。在古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正,偏离正道,含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回邪”可能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道德败坏或行为失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哲学中,可能会用来讨论行为的正当性。
同义词中,“偏差”和“错误”更侧重于行为或判断上的失误,而“邪恶”则更强调道德上的败坏。反义词则代表了“回邪”所缺乏的正面品质。
“回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回”有转向、偏离的意思,“邪”则指不正或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的正直和行为的端正,因此“回邪”这样的词汇常常被用来警示人们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提到“回邪”,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道德败坏、行为不检点等负面形象,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行为不端的人,或者提醒自己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道德的荒原上,回邪的影子悄然蔓延,正直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扭曲的图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不和谐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如“deviation”或“evil”,但每个文化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使用都有所不同。
“回邪”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行为的偏差,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正直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妙和文化内涵。
1.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2.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