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9:53
“三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个时期通常出现在夏季,具体日期根据农历来计算,大约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三伏”一词源于古代**的农历节气,古人根据天文观测和气候变化,将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夏季的炎热天气。
在*文化中,“三伏”不仅仅是一个气候现象,还与许多传统俗和健康观念相关。例如,人们认为三伏天是进行“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即在夏天治疗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
提到“三伏”,我联想到的是炎热的夏日、汗水、蝉鸣和冰镇饮料。这个词汇带有一种炎热和疲惫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想到夏日的乐趣和活力。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三伏天到来,我都会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比如多喝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伏”:
三伏天,烈日当空,
汗水如雨,蝉鸣如歌。
一杯冰饮,消暑解渴,
夏日炎炎,心静自然凉。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三伏”这样特定的词汇来描述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但类似的气候现象和感受是普遍存在的。
“三伏”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气候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使我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准确。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