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3:16
“凭几之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坐在几案前发布的诏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的命令或决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正式性。
在文学作品中,“凭几之诏”常用来描绘古代**的权威和决策过程,强调其命令的不可违抗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理解古代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凭几之诏”源自古代的宫廷文化,几案是古代处理政务的地方,因此“凭几之诏”象征着**的权威和正式的决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古代社会,的权威是绝对的,“凭几之诏”体现了这种权威的集中和不可挑战性。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尊重,因为它代表了古代**的权威和正式性。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唤起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主要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讨论古代文化时遇到。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背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凭几之诏,历史的长河中,权威的象征,永恒的印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坐在几案前,周围是庄严的宫殿和侍从,这种场景给人以权威和正式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音乐和仪式。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国王的命令”或“**的旨意”,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都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正式性。
“凭几之诏”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也反映了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理解力。
方奉凭几之诏,遽卒,士论惜之。
1.
【凭】
(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恁,依也。 、 《三国演义》-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 、 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组词】
凭几、 凭肩、 凭脉
2.
【几】
(会意,本义:微,隐微)。
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引证】
唐·项斯《江村夜归》-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 《醒世姻缘传》-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
【组词】
添几件衣服;给下一个人留下几朵花;几般儿、 几见、 几微、 几回价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