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3:34
琵琶别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抱着琵琶离开”,比喻女子改嫁或情人另寻新欢。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在感情上的转变,尤其是指她离开原来的伴侣,转而与他人结合。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诗描述了一个女子在船上弹琵琶,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后来,“琵琶别抱”逐渐被用来比喻女性在感情上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贞操和忠诚被高度重视。因此,“琵琶别抱”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情感和婚姻的期待与限制。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哀怨和无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和无法自主的爱情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在感情上经历重大转变的人,尤其是在面对伴侣的不忠或变心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琵琶别抱声,情深缘浅梦难成。”
想象一个古代女子在月光下弹奏琵琶,声音凄凉,画面充满了哀愁和无奈。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new leaf”或“start afresh”,但这些表达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新开始,而不是情感上的转变。
“琵琶别抱”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情感状态,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感情的忠诚和选择的重要性。了解这个成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掉首无情,非惟不及此妾,乃并不及此狐。
1.
【琵】
有四根弦的弹拨乐器,下部椭圆形,上部有长柄,头部弯曲。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诗篇名。
【引证】
2. 【琶】 (形声。《说文新附》:“琵琶也。”)——见“琵琶”(pípa)。
3. 【别】
4.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