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2:01
甩脸子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某人突然改变面部表情,通常是从友好的表情转变为不悦或生气的表情。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在情绪上突然变得不高兴,通常是对某人或某事表示不满或拒绝。
在不同的语境中,“甩脸子”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甩脸子”这个词汇源于北方方言,后来逐渐被普通话吸收。它的使用反映了人对情绪表达的细腻观察和描述。
在**文化中,保持面子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甩脸子”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与长辈交往时。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冲突和不愉快。它可能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提醒人们在表达不满时要更加谨慎和圆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控制情绪的场合,避免因为小事而甩脸子,这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他却甩脸子,心中的冰霜未曾融化。”
想象一个人突然从微笑转为皱眉,这种视觉变化可以与某些悲伤或紧张的音乐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ow a tantrum”或“lose one's temper”,但这些表达更侧重于情绪的爆发,而不特指面部表情的变化。
“甩脸子”这个词汇在描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变化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社交中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甩】
扔;抛开。
【引证】
《红楼梦》-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 《百合花》-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
2.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