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0:17
“土包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未经过加工的、原始的土块或土制品。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主要用作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土气、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现代知识或时尚感,通常指那些来自农村或小地方、生活方式和观念较为传统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土包子”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增强故事的幽默感或讽刺效果。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嘲笑或贬低某人的生活方式或知识水平。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文化差异或社会阶层时。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气和使用场合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与“土包子”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相似或相反的概念。
“土包子”最初可能来源于农村生活中对土块的直接称呼,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个词汇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贬义词。它反映了城乡差异和社会阶层在语言中的体现。
在**,由于历史上的城乡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社会歧视色彩。它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一种偏见和刻板印象。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轻蔑和嘲笑的情感色彩,可能会引起听者的反感或不适。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落后、无知和不合时宜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使用这样的词汇,以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在交流中,应更加注重尊重和理解,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质的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土包子”这个词汇用于讽刺或幽默的语境,但应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失去其讽刺效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穿着过时服装、行为举止显得有些笨拙的人。在音乐或视频中,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画面来强化这种“土气”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用来形容那些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人。例如,英语中的“hillbilly”或“redneck”也有类似的贬义含义。
“土包子”这个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应谨慎使用,因为它带有明显的贬义和歧视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词汇的恰当性和尊重性,避免使用可能伤害他人的词汇。
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柳村人,~一个。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