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5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55:41
“土包”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有两种含义:
“土包”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土”和“包”两个字组成,最初指实际的土堆。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比喻意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土包”可能带有一定的地域歧视色彩,被用来形容那些看起来不够现代或不够城市化的人。
对于一些人来说,“土包”可能带有贬义,让人联想到落后和不合时宜。然而,对于另一些人,这个词可能唤起对乡村生活的怀旧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朋友间的玩笑中听到这个词,或者在描述某些人的外观和行为时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包”用来形容一个虽然外表朴素但内心丰富的人:
他如同一座土包, 外表粗糙,内心却藏着宝。
看到“土包”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黄土高原上的小丘,或者是风吹过沙丘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illbilly”或“redneck”,虽然这些词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特定的负面含义。
“土包”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既可以指实际的土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观和行为。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中文,同时也反映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