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5:13
词汇“消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消”可以理解为消失、消散,“匿”则意味着隐藏、不显露。因此,“消匿”可以理解为消失不见,隐匿起来。
“消匿”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某物或某人从视线中消失,不再可见,或者从公众视野中隐去,不再被注意到。
由于“消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人物的突然消失,或者某种情感、状态的逐渐消退。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消失”、“隐匿”等更为常见的词汇。
“消匿”这个词的构成较为直接,由“消”和“匿”两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词源和演变过程。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消匿”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些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的隐退,比如某些传统习俗的逐渐消失,或者某些社会问题的暂时隐匿。
“消匿”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某些未解之谜或者突然消失的人或物,带来一种悬疑和探索的情感反应。
由于“消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消匿”来创造一种神秘和梦幻的氛围,例如:“月光下的影子,悄然消匿,留下一片寂静的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雾气弥漫的森林,树木和路径在其中消匿不见;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而神秘的旋律,让人联想到某些事物在音乐中逐渐消匿。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词汇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会使用“vanish”或“disappea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消匿”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种描述事物消失和隐匿的独特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多样性。
1.
【消】
(形声。从水,肖声。本义:消除;消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消,尽也。 、 枚乘《七发》。注:“消,灭也。”-消息阴阳。 、 张衡《西京赋》。注:“消,散也。”-消雰埃于中宸。 、 《素问·皮部论》。注:“消,烁也。”-热多则筋弛骨消。 、 《孟子》-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 《三国志·魏志》-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异者。 、 京剧《贵妃醉酒》-娘娘一肚子气没地方散去,借酒消愁。
【组词】
消索、 消炎、 消弭
2.
【慝】
(会意。从匿,从心。匿(nì),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崇谗慝也。 、 《周礼·环人》。注:“慝,阴奸也。”-察军慝。 、 《左传·僖公十五年》。注:“阴恶,非法所得。”-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奸恶也。”-日入慝作。 、 《周礼·匡人》。注:“奸伪之恶也。”-匡邦国而观其慝。 、 唐·刘叉《雪车》-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组词】
慝人、 慝作、 慝伪、 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