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5:20
扶危持颠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危难时刻扶持颠倒的事物,使其恢复正常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或危机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使其稳定或恢复正常。
在文学作品中,扶危持颠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国家或社会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挽救危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朋友或家人遇到困难时给予的帮助。在专业领域,如政治、经济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政策或措施在危机时刻的作用。
同义词:
反义词:
扶危持颠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和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在危难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扶危持颠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责任感,强调在他人或社会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成为衡量个人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标准。
扶危持颠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责任感和无私奉献。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站出来,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朋友遇到经济困难,我尽力帮助他度过难关,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扶危持颠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将扶危持颠融入到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
英雄挺身出,扶危持颠忙。 风雨同舟渡,共谱新篇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英雄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画面,如一位战士在战场上保护同伴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激昂的交响乐,表达扶危持颠的英勇和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 "to save the day" 或 "to turn the tide",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扶危持颠,但都表达了在危难时刻挽救局势的意思。
扶危持颠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在他人或社会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提升我的语言素养。
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而况肩巨任大,~,肯相辜负哉!
1.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4.
【颠】
(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颠,顶也。 、 《国语·齐语》-班序颠毛。 、 《后汉书·蔡邕传》-诲于华颠胡老。
【组词】
颠毛、 颠顶、 颠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