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15:2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15:29:38
“先国后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考虑问题或行动时,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然后才是个人的利益。这个成语强调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一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先国后己”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放下个人利益,为集体或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差异。
同义词“舍己为人”和“公而忘私”都强调了牺牲个人利益以服务他人的精神,而反义词“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则强调了个人利益至上的态度。
“先国后己”这个成语源自**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表达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先国后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的观念,即个人应该以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公民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先国后己的原则,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他先国后己,/ 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路。/ 他的心中,国家至上,/ 如同星辰,指引着方向。”
视觉上,“先国后己”可能让人联想到国旗、英雄纪念碑等象征国家的图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国歌或英雄事迹的叙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可能通过“公共利益优先”或“社区服务”等概念来表达,虽然强调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集体利益的重视。
“先国后己”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激励我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能够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明白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
1.
【先】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先,前进也。 、 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
【组词】
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4.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