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0:38
死谏:指臣子以生命为代价,向君主或上级提出极力劝谏的行为,通常是在认为国家或君主面临重大危机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忠诚和警示。
死谏一词源于**古代,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以生命为代价的极力劝谏。
在**传统文化中,死谏被视为臣子忠诚的最高表现,是儒家“忠”的体现。在社会背景中,死谏往往与政治斗争、国家危机等紧密相关。
死谏一词给人以悲壮、忠诚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忠臣的形象,如屈原、魏征等,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教育后人要有忠诚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死谏的概念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坚持正义和原则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如某些社会活动家或改革者。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谏融入到对忠诚和牺牲的赞美中:
忠魂不散,死谏千古,
江水悠悠,诉说忠诚。
死谏可以联想到古代忠臣的形象,如屈原投江的画面,或是古代宫廷中忠臣直谏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钟声,或是江水的潺潺声。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历史上的“切腹”(seppuku),也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忠诚表现,与死谏有相似之处。
死谏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忠臣的形象和精神,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的机会较少,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忠诚和勇气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