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3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36:13
冠履倒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帽子和鞋子颠倒了位置。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失去了正常的秩序或位置,比喻上下颠倒,尊卑不分。
在文学作品中,冠履倒置 常用来形容社会秩序混乱,或者人物关系错乱。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种不合理的安排或状态。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
同义词中,“颠倒黑白”强调是非不分,而“本末倒置”强调重要性和次序的颠倒。反义词则强调秩序和尊卑的正确性。
冠履倒置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当时的社会非常注重礼仪和秩序,帽子和鞋子分别代表尊贵和低下,因此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秩序的混乱。
在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原则。冠履倒置** 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在历史上某些动荡时期尤为明显。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联想到了无序和混沌的状态。在表达时,可以用来批评不合理的安排或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某个组织或家庭内部秩序混乱,可以用冠履倒置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事如棋,冠履倒置,黑白不分,人心难测。”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房间里帽子和鞋子随意摆放,毫无秩序。听觉上,可能是混乱的噪音,没有节奏和秩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pside down”或“out of order”,但这些表达没有冠履倒置那么形象和深刻。
冠履倒置 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秩序的混乱,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层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以堂堂中国,与之互市,~。
1.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2.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