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3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34:17
“愧怒”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怒”两个字组成。其中,“愧”表示羞愧、内疚或自责,而“怒”表示愤怒、生气。结合起来,“愧怒”描述的是一种因感到羞愧或内疚而产生的愤怒情绪,通常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或失败导致的自我责备和对外界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愧怒”常用来描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面对道德困境或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如个人失误后的情绪反应,可能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愧怒”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性格或情绪发展。
“愧怒”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愧”和“怒”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特定情绪状态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被高度重视,因此“愧怒”这种情绪状态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它反映了个人对自我行为的道德评价和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
“愧怒”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和矛盾的,既有自我责备的痛苦,也有对外界不满的愤怒。这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个人行为上的改变,或是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因为某个错误决定或行为而感到愧怒的时刻,这种情绪可能会推动个人去改正错误,或是寻求他人的理解和宽恕。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怒”来描绘一个因爱情失败而感到自责和愤怒的人物:
爱如流水逝无痕,
愧怒交织心难平。
夜深人静独徘徊,
悔恨当初未珍惜。
在视觉上,“愧怒”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空或暴风雨前的宁静,象征着内心的动荡和不安。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激烈的鼓点,表达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guilty anger”或“angry guil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对这种情绪的处理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情感体验是普遍的。
“愧怒”是一个描述复杂情绪状态的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增添更多的细腻和深度。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