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0:31
愧怯(kuì qi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愧”表示羞愧、内疚,“怯”表示胆怯、害怕。结合起来,“愧怯”描述的是一种因羞愧或内疚而产生的胆怯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愧怯”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面对错误或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时,仍能找到其应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更精确地分析“愧怯”这一情感状态的成因和影响。
同义词中,“羞愧”和“内疚”更侧重于因错误或不当行为而感到的内心痛苦,而“胆怯”则更偏向于害怕的情绪。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愧怯”相反的心理状态,如自信和无畏。
“愧”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羞愧;“怯”字同样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原意为胆小、害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愧怯”一词,其含义和用法在汉语中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愧怯”常常与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联系在一起。儒家文化强调“知耻近乎勇”,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到羞愧是改正和进步的开始。因此,“愧怯”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因为它可能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改进。
“愧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低头、脸红、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以及在错误面前感到的无力和自责。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促使他们采取措施来弥补错误或避免再次犯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感到愧怯。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由于我的疏忽导致了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愧怯,并立即采取行动来纠正错误,并向团队成员道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怯”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反省:
月光下,我独自愧怯,
心中的阴影,如影随形。
悔恨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寂静的夜里,寻找救赎的路。
视觉上,“愧怯”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低头不语,面色苍白,眼神闪烁。听觉上,可能是一段低沉的音乐,伴随着轻微的颤音,传达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在英语中,“愧怯”可以对应为“shamefaced”或“sheepish”,这两个词都表达了因羞愧而显得胆怯的意思。然而,“shamefaced”更强调因羞愧而面露尴尬,而“sheepish”则更多地描述了一种因错误或不当行为而感到的胆怯和不好意思。
通过对“愧怯”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特定情感的词汇,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个体行为和自我认知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愧怯”可以帮助更精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怯】
(形声。从心,去声。《说文》:本从犬。本义:胆小,畏缩)。
同本义 怯,多畏也。从犬,去声。杜林说,从心或曰劫省声。——《说文》。
【引证】
《贾子道术》-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 、 《孙子·军事》-怯者不得独退。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组词】
怯怯乔乔、 怯壳儿、 怯症、 胆怯、 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