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4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41:01
“愧疚”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疚”两个字组成。其中,“愧”表示羞愧、惭愧,“疚”表示内心深处的痛苦或自责。结合起来,“愧疚”指的是因为做了错事或未能履行责任而感到内心深处的羞愧和自责。
在文学作品中,“愧疚”常常用来描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愧疚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我对不起你,感到很愧疚”来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内心的不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中,“愧疚”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和自我认知有关。
同义词中,“羞愧”侧重于外在的羞耻感,“内疚”侧重于内心的痛苦,“自责”侧重于自我批评。反义词中,“无愧”表示内心没有愧疚感,“心安”表示内心平静,“坦然”表示心态平和。
“愧疚”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愧而不敢言”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愧疚”的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成为表达内心深层次情感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愧疚”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强调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愧疚”也常与个人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成长联系在一起。
“愧疚”一词常常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因为一次疏忽而对朋友感到愧疚,这种情感促使我更加谨慎和负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愧疚”融入到对内心世界的描绘中:
夜深人静时,愧疚如影随形,
心中的痛,难以言明。
悔恨的泪,滴落在无人的街,
愿时光倒流,弥补那错过的情。
在视觉上,“愧疚”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沉重的氛围。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的音乐和缓慢的节奏,传达出内心的沉重和不安。
在英语中,“guilt”可以对应“愧疚”,但在表达上可能更侧重于法律或道德上的罪责感。不同文化对“愧疚”的理解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内心的自我反省和道德判断。
通过对“愧疚”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一词汇在情感表达和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和道德伦理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愧疚”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恧】
自愧。
【引证】
《说文》-恧,惭也。从心,而声。 、 《方言六》-山之东西,自愧曰恧。 、 《后汉书·张衡传》-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 、 《汉书·王莽传上》-处之不惭恧。 、 嵇康《幽愤歌》-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组词】
恧颜、 恧步、 恧怩、 恧恧、 恧然、 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