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2:16
词汇“愧屈”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愧”和“屈”。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愧屈”字面意思是指因感到羞愧而屈服或退缩。基本含义是在面对某种情况或评价时,内心感到羞愧和不安,从而导致行为上的退让或妥协。
“愧”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羞愧;“屈”字意为屈服或退缩。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愧屈”这个词汇,描述因羞愧而导致的退缩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愧屈”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有关,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
“愧屈”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内疚、不安和自我怀疑。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因为某些行为感到愧屈,可能会促使个体反思并改正错误,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屈”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月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愧屈,
心中的愧疚如影随形。
“愧屈”可能让人联想到低头、回避目光的视觉形象,以及低沉、不安的语调。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ashamed and submissiv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和行为。
“愧屈”是一个描述内心羞愧和行为退缩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应用。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动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细腻度和深度。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