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0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02:39
“有声画”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结合了声音和图像的媒体形式,其中声音(如对话、音乐、音效)与视觉画面(如电影、电视节目、动画)相结合,共同传达信息或讲述故事。
在文学中,“有声画”可能指的是通过文字描述创造出既有声音又有画面的场景,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生动的图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场景或作品给人带来的视听感受。在专业领域,如电影制作或多媒体设计,“有声画”则是指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同义词:视听效果、音画同步、多媒体呈现 反义词:无声画面、静态图像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视听效果”更侧重于整体感受,“音画同步”强调声音与画面的协调一致。
“有声画”这个词汇可能是随着电影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早期无声电影时代,画面是主要的表达手段,随着技术进步,声音的加入使得电影和电视作品更加丰富和真实。
在现代社会,“有声画”已经成为娱乐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休闲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广告、教育、政治宣传等多个领域。
“有声画”往往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如通过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共同营造的紧张、激动或悲伤的氛围。它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节目来体验“有声画”的魅力,或者在家庭聚会时分享有趣的视频片段。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场景的声音和画面来创造“有声画”的效果,如:
晨曦中,鸟鸣如画, 溪水潺潺,绘声绘色。
结合图片和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声画”的概念。例如,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能够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有声画”的概念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注重画面的美感,而其他文化可能更强调声音的表达。
“有声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技术和艺术,还与文化和社会紧密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有声画”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有】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画】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yù),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 《左传·襄公四年》-画为九州。 、 《汉书·地理志上》-画壄分州。
【组词】
画野分疆、 画土分贡、 画地、 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