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8:5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8:55:15
“有声没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存在但没有气息。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或发声时声音微弱,缺乏力量和活力,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无力、精神不振或情绪低落。
“有声没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声音和气息的细致观察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状态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声音和气息常常与人的健康和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声没气”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状态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描述,也包含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含义。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担忧。它让人联想到疲惫、无力和需要关怀的情景,影响人们对他人状态的理解和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显得有声没气,这让我意识到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却见他步履蹒跚,言语间有声没气,仿佛冬日的残阳,温暖却无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色苍白、眼神无光的人,说话时声音微弱,缺乏活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低沉、无力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ak-voiced”或“lifeless tone”,但这些表达不如“有声没气”那样形象和富有文化内涵。
“有声没气”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声音的状态,还反映了人的整体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细腻度。
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方才有声没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
1. 【有】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