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8:18
末俗流弊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末、俗、流、弊。字面意思是指社会末端的俗和普遍存在的弊端。基本含义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陋,这些风气和陋*在社会中流传并形成普遍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末俗流弊 常用来批判社会的不良现象,如腐败、虚伪、贪婪等。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或历史变迁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或政治学中,这个词组用于分析和批判社会结构中的问题。
末俗流弊 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所指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末俗流弊** 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相对立,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破坏者。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仍然用于批判那些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末俗流弊 这个词组带有一种批判和忧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它激发人们对改善社会风气和提升道德水平的思考和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问题或参与公益活动时使用这个词组,以表达对某些不良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末俗流弊何时了,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间正道是沧桑,
愿君莫忘初心还。
末俗流弊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描绘社会黑暗面的画作,或是悲伤、沉重的音乐,反映出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ocial vices" 或 "corrupt practices",但这些词汇没有 末俗流弊 那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末俗流弊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批判意味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问题,也激发了人们对改善社会的思考和行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材,不能及古,而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也。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3.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4.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仆;向前倒下。 同: 毙
【引证】
《说文》-獘,?顿仆也。 、 《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 、 《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