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14
“举偏补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指出和纠正偏差来弥补缺陷。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发现问题或错误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修正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举偏补弊”常用于描述人物或团体在面对问题时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建议或批评某人时,强调需要采取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教育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如何通过识别和纠正偏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举偏补弊”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自我修正和持续改进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成为表达积极改进态度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举偏补弊”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相呼应,强调个人和集体在面对问题时的自我反省和改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广泛应用于强调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的理念。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进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使用“举偏补弊”这个成语来鼓励团队成员在项目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举偏补弊’,如同航船调整帆,驶向光明的彼岸。”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检查和调整机械装置,确保其正常运行;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机械运转时的声音,以及调整时的细微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rrecting mistakes”或“improving flaws”,但这些表达没有“举偏补弊”所蕴含的积极和主动的改进意味。
“举偏补弊”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表达积极改进的态度,也鼓励我在面对问题时采取行动。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价值。
举偏而补弊,盖自舜之命夔已如此。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偏】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偏,颇也。 、 《书·洪范》-无偏无颇。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势有偏侧。
【组词】
偏岸、 偏偏倒倒、 偏侧、 偏倒
3.
【补】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补,完衣也。 、 《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 、 唐·白居易《村居卧病》-补褐防寒岁。
【组词】
补衣;补袜;补衬、 补衣
4.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仆;向前倒下。 同: 毙
【引证】
《说文》-獘,?顿仆也。 、 《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 、 《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