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40
词汇“末作”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专业领域的词汇。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末作”字面意思是指最后的工作或作品,通常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或系列中的最后一项工作或创作。
在文学领域,“末作”可能指的是一位作家在生命中最后完成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末作”《暴风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艺术、文学批评中,可能会提及。
“末作”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末”表示最后,“作”表示工作或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
在文化领域,提及某人的“末作”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可能包含对作者生命历程的回顾和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提及“末作”,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带有深刻的个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一位已故作家的传记时了解到他的“末作”,这部作品在他去世后才出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末作”:
在时光的尽头,
他绘下了末作,
一幅生命的画卷,
在风中轻轻摇曳。
提及“末作”,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画作,画面上是一位艺术家在夕阳下完成最后一笔的情景,背景音乐可能是柔和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使用“final work”或“swan song”来表达类似的概念,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
通过对“末作”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词汇在表达对艺术家或作家生命最后阶段作品的尊重和评价时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