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06:2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6:23:56
词汇“涂歌邑诵”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涂”、“歌”、“邑”、“诵”。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涂歌邑诵”字面意思是在道路上唱歌,在城市中诵读。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或日常生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开放,人民生活安乐。
“涂歌邑诵”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和谐与繁荣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理想社会状态时仍会被引用。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理念,即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发展或社区建设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涂歌邑诵,花开满城,人心欢畅。”
想象一幅画面:人们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唱歌,孩子们在广场上诵读诗文,这样的场景给人以温馨和愉悦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reets filled with music and laugh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是相似的。
“涂歌邑诵”这个成语虽然不常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但它蕴含的理想社会状态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是永恒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
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1.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2.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歌,咏也。 、 《说文系传》-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 、 《易·离》-不鼓缶而歌。 、 《虞书》-歌永言。 、 《礼记·乐记》-歌咏其声也,长言也。 、 《诗·魏风·园有桃》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组词】
对歌、 高歌、 歌吹、 歌鼓、 歌戏
3.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邑,国也。 、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组词】
敝邑
4.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