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3:49
词汇“下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下邑”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下邑”字面意思是指规模较小、地位较低的城市或城镇。在古代,它通常指的是相对于都城或大都市而言的小城镇或乡村地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下邑”常常用来形容偏远、不繁华的地方。例如,在描述官员被贬谪到边远地区时,可能会用到“下邑”这个词。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中仍可见到。
“下邑”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下”表示较低的、次要的,“邑”指城市或城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小城”、“乡镇”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城市等级分明,都城地位最高,其次是较大的城市,而“下邑”则指的是那些规模较小、地位较低的城市。这种等级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城市发展水平。
提到“下邑”,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隐居之地。它带有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情感色彩。
由于“下邑”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历史研究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利用“下邑”这个词来营造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例如:
下邑幽居静,
竹影摇窗棂。
闲来书卷伴,
岁月悠悠情。
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下邑”,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古朴的木质建筑,远处传来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会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下邑”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small town”、“rural area”等可以传达类似的概念。
通过对“下邑”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文化背景。虽然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邑】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古代称侯国为邑。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邑,国也。 、 《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组词】
敝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