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5:55
词汇“仲舒”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它可能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特定的人物或概念。为了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我们需要首先确定“仲舒”的具体含义和背景。
“仲舒”可能是一个人名,最著名的可能是指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他是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和历史语境中,提及“仲舒”通常会联想到董仲舒及其思想。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和儒学研究中,“仲舒”可能被用来指代董仲舒的学说或其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同义词:董子(董仲舒的别称) 反义词:在这个特定语境下,可能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与董仲舒思想相反的观点,可以使用“异端”或“非儒学派”。
“仲舒”作为人名,其词源和演变主要体现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仲舒的思想和学说在儒家传统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三纲五常”等观念对后世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及“仲舒”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儒家经典的严谨和深邃,以及**古代文化的厚重感。
由于“仲舒”是一个特定历史人物的名字,个人应用可能更多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历史探讨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仲舒”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代表儒家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由于“仲舒”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可能没有直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但可以通过描绘古代学者的形象或诵读儒家经典的场景来构建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仲舒”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来探讨类似的影响和贡献。
“仲舒”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可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在研究*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仲舒”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1.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
2.
【舒】
(会意兼形声。从舍,从予,予亦声。本义:伸展,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舒,伸也。 、 《诗·大雅·江汉》-匪安匪舒。 、 《广雅》-舒,展也。 、 《方言亢》-舒勃,展也。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 、 《淮南子·本经》。注:“舒,散也。”-赢缩卷舒。 、 《楚辞·怀沙》-舒忧娱哀。 、 唐·李朝威《柳毅传》-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 、 《水浒传》-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 《儒林外史》-把拳头舒过来。
【组词】
舒卷、 舒手、 舒头、 舒直立、 舒勃、 舒眉、 舒啸、 舒筋活血、 舒启、 舒达、 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