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4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41:10
“不分伯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分出谁是伯,谁是仲”。在古代,伯和仲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和老二,这里用来比喻两者非常相似,难以区分高下或优劣。基本含义是指两者水平相当,难分优劣。
“不分伯仲”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的“伯仲”原指兄弟排行,后来引申为比喻两者相当,难以区分。
在中国文化中,兄弟排行的概念深入人心,因此“伯仲”这一比喻自然被广泛接受。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平衡和公平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平和、公正的感觉,它强调的是平等和难以区分,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引发一种欣赏两者都优秀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位同事的工作表现,他们都做得非常好,难以评出谁更优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花前,两情不分伯仲,共谱人间绝唱。”
视觉上,可以想象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物体或景象,难以分辨。听觉上,可能是两个同样悦耳的声音,难以判断哪个更动听。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ck and neck”,意指两者非常接近,难以区分。
“不分伯仲”这个成语在表达两者相当、难以区分时非常有用,它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让我在描述平等或难以选择的情况时更加准确和生动。
两位追求者的才学、家世都一样优秀,~,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3.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
4.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