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3:53
干冰 是一种固态的二氧化碳(CO₂),它在常温下不经过液态直接升华成气态。干冰的温度极低,约为 -78.5°C(-109.3°F),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冻伤。
“干冰”一词源于其特性:它是一种“干燥”的冰,不会像普通冰那样融化成水。这个词在20世纪初被广泛使用,当时干冰开始被商业化生产和应用。
干冰在现代文化中常与科幻、神秘或特殊效果联系在一起,如在电影和舞台剧中用于创造雾气效果。
干冰给我的联想是神秘和冷酷,它那不可思议的升华过程和极低的温度让人感到既好奇又敬畏。
在化学实验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干冰,它的冷却效果帮助我们快速冷冻样本,而它产生的雾气效果也增添了实验的趣味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干冰: “在实验室的角落,干冰静静躺着, 它的寒冷,是冬夜的守护者, 不流一滴水,只留下雾的踪迹。”
干冰的视觉联想是朦胧的雾气和冰冷的白色,听觉上,它可能与实验室中轻微的气泡声或冷却设备的嗡嗡声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干冰的名称可能直接翻译为“dry ice”,如在西班牙语中为“hielo seco”。
干冰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科学知识,也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联想。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干冰这个词汇,能够丰富我的科学词汇库,并增强我的描述和表达能力。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