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9:09
“干冷”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天气或环境的一种状态,特指空气湿度低且温度较低的情况。字面意思是指寒冷且干燥,没有湿润感。
在文学中,“干冷”常用来营造一种凄凉、荒凉的氛围,如描述冬天的荒野或废弃的城市。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干冷”来形容冬季的天气,强调其干燥和寒冷的特点。在气象学或气候学中,“干冷”可能用于描述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温度和湿度组合。
同义词中,“寒冽”和“凛冽”都强调寒冷的程度,而“冰冷”则更多强调触感上的冷。反义词中,“湿热”与“干冷”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湿润且热,一个干燥且冷。
“干冷”由“干”和“冷”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冷”作为一个复合词,被广泛用于描述特定的气候条件。
在**北方,冬季常常被描述为“干冷”,这与当地的气候特点有关。这种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冬季气候的普遍感受和认知。
“干冷”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寒冷、干燥的环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冬季的某种不适感或孤独感。在情感上,它可能与凄凉、孤寂等情绪相关联。
在北方的一个冬天,我经历了一次干冷的天气,那种干燥的冷风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干冷”这个词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干冷的风,吹过无人的街,留下一片寂静的夜。”
想象一下,干冷的空气中,雪花轻轻飘落,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干冷”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y cold”,用来描述同样的感觉。不同文化中,对这种气候条件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通过对“干冷”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种气候现象,还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冷】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冷,寒也。 、 白居易《乌夜啼》-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组词】
冷香、 冷泉、 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