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0:58
征询:动词,意指征求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通常用于正式或需要集体决策的场合。字面意思是通过询问来获取信息或指导。
征询一词源于汉语,由“征”和“询”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征”有征集、征求之意,“询”则指询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征询”一词,意指正式或集体的征求意见行为。
在**文化中,征询体现了集体主义和民主决策的价值观。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征询公众意见被视为一种尊重和包容的表现,有助于形成共识和和谐。
征询一词给人以开放、合作和尊重的情感联想。它暗示了一种寻求共识和集体智慧的态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多次征询家人和朋友的意见,特别是在做出重要决策时。这种做法不仅帮助我获得了多元的视角,也加深了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征询”融入到对自然或宇宙的探索中:
星辰之下,我征询夜空的秘密, 每一颗星,都是远古的回声。
征询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认真讨论的场景。视觉上,这可能表现为一张会议室的图片,人们面带严肃或期待的神情。听觉上,可能是低沉而专注的讨论声。
在英语中,“征询”可以对应为“consult”或“seek advice”。在不同的文化中,征询的方式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征询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集体决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尊重和合作的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征询”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1.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2.
【询】
(形声。从言,旬声。本义:询问,请教)。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因经无以询为问罪字,遂用讯不用询,其实讯询一字也。 、 《虞书》-询事考言。 、 《诗·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询。 、 《诗·大雅·皇矣》-询尔仇方。 、 《左传·襄公四年》-咨亲为询。 、 《国语·晋语》-询于八虞。 、 《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 、 《国语》-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 、 马中锡《中山狼传》-民俗,事疑必询三老。 、 宋·王安石《上时政疏》-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组词】
询悉、 探询、 咨询、 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