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1:19
庸碌(yōng nuò)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庸”意味着平凡、普通、不高明;“碌”则表示软弱、无能、缺乏勇气。结合起来,“庸碌”形容一个人缺乏能力、勇气和决断力,常常表现为胆小怕事、不敢担当。
“庸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庸”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平常、普通;“碌”字则有忙碌但无成效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庸碌”这一复合词,用以形容人的无能和软弱。
在**传统文化中,“庸碌”往往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相对立。君子被期望是有德行、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而“庸碌”则代表了相反的品质。
“庸碌”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给人以消极、无力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缺乏目标和动力,随波逐流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那些被认为是“庸碌”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缺乏远见和勇气,这可能会影响到团队或组织的效率和士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庸碌”来对比英雄气概,如:
世间多庸碌,英雄几人识? 风起云涌时,唯有勇者立。
视觉上,“庸碌”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模糊的画面,缺乏鲜明的色彩和清晰的轮廓。听觉上,可能与低沉、无力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庸碌”可以对应于“mediocre”或“spineless”,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平庸和缺乏勇气的含义。
“庸碌”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一种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能力和勇气的期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庸碌”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人物或行为的评价。
1.
【庸】
(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庸,用也。 、 《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 、 《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
2.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