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4:17
“丧师失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军队被打败,失去了领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中一方的重大失败,不仅军队被击溃,连原本控制的领土也丢失了。
在文学作品中,“丧师失地”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惨烈和国家的衰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重大失败或损失。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则有更精确的含义,指代具体的军事失败和领土丧失。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败军之将”更侧重于指挥官的失败,“溃不成军”强调军队的崩溃状态。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胜利和成功。
“丧师失地”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失败和损失,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在文化中,“丧师失地”常常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个词汇反映了人对历史和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牺牲。它可能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重大失败,如商业投资失败、个人目标未能实现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场无情的战争中,丧师失地,血染山河,唯有和平的呼声,穿越时空,永不止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战场上破败的旗帜和疲惫的士兵;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壮的交响乐,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来增强这种沉重和悲壮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ffer a crushing defeat”或“lose territory”,但这些表达没有“丧师失地”那种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丧师失地”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军事上的失败,也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如何在不同语境中准确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明朝接连打败仗,~。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3.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1. 【丧师】 地遁
2. 【丧师辱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