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8:13
词汇“吏节”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吏节”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官员或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是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遵守的纪律和道德标准。
由于“吏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提到官员的“吏节”,指的是官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吏节”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吏”指的是官员或公务员,“节”指的是节操或行为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公务员道德”或“公职人员行为准则”等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的“吏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民众的信任。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不常用,但公务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提到“吏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廉洁自律,以及对现代公务员的期望。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正面情感,因为它强调的是公职人员的道德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我们在讨论公务员的道德标准时,可以使用“吏节”来强调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吏节”作为一个主题,探讨公职人员的道德挑战和责任。
由于“吏节”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强烈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如果结合古代官员的形象,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服、官印等视觉元素。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吏节”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如“public servant ethics”(公共仆人道德)或“government official conduct”(政府官员行为)。
“吏节”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强调了公职人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吏节”,但了解其含义和背景对于理解相关话题是有帮助的。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