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24
吏秩: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吏”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或公务员,“秩”则指官职的等级或秩序。因此,“吏秩”字面意思是指官员的职位等级或官职的序列。
在古代**,“吏秩”主要用于官方文献和历史记载中,用以描述官员的职位等级和晋升路径。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绘官场的复杂性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研究古代官制或历史时仍会遇到。
同义词:官阶、官职、官位 反义词:平民、庶民(相对于官员而言)
“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管理文书的小官。“秩”字则源于古代对官员等级的划分和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吏秩”逐渐成为描述官员职位等级的专用词汇。
在**古代社会,吏秩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官员的晋升和待遇直接与其吏秩相关,因此吏秩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提到“吏秩”,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场的复杂、权谋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和对古代社会的怀念或批判。
在现代生活中,“吏秩”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官制时,了解这个词的意义和背景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场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吏秩”来描绘官员的生涯和权力斗争:
官场如棋局,吏秩定乾坤。
晋升步步艰,权谋夜夜深。
想象一幅古代官员穿着官服,手持笏板的画面,背景是宏伟的宫殿,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吏秩”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朝会的钟声或官员之间的低语。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ank”或“hierarchy”,但这些词汇更通用,不像“吏秩”那样特指古代**的官职等级。
“吏秩”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了解其意义和用法对于深入理解*古代社会和官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学语言和历史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对特定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欣赏。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秩】
(形声。从禾,失声。本义:聚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秩,积也。 、 《礼记·月令》-大合百县之秩刍。 、 《礼记·王制》-九十日有秩。 、 《管子》-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
【组词】
秩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