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4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48:18
抗日战争:指1937年至1945年间,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战争。这场战争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民族解放战争,最终以**的胜利和日本的投降而结束。
“抗日战争”一词直接来源于中文,“抗日”意为抵抗日本,“战争”即军事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已经成为描述特定历史**的标准术语。
在,抗日战争是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也是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对抗。这场战争对的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提到“抗日战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英雄主义、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情感反应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抗日战争的故事常常在家庭聚会中被提及,长辈们会分享他们或他们亲历者的经历,这些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和平的宝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抗日战争的烽烟,燃起了民族的希望,铸就了不屈的脊梁。”
想象一幅描绘抗日战争的油画,画面中战士们英勇奋战,背景是硝烟弥漫的天空。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唤起人们的斗志和爱国情怀。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抗日战争”可能被翻译为“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或“Sino-Japanese War”。不同文化对这场战争的解读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抗日战争”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标签,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的象征。它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和勇气。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抗】
(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抗,扦也。 、 《小尔雅·广言》-抗,御也。 、 《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一缩。 、 汉·贾谊《过秦论》-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组词】
抗木、 抗力、 抗犯、 抗玩、 抗质、 抗矫
2.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