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7:11
棋劫(qí jié)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围棋术语中。它的字面意思是“棋局中的劫争”,指的是在围棋对弈中,双方为了争夺某一关键位置或棋子而进行的反复争夺。具体来说,当一方提掉对方的棋子后,对方可以在下一手立即在同一位置提回,形成一种特殊的循环局面,这种局面被称为“劫”。
棋劫主要出现在围棋的专业领域和相关文献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政治斗争中的反复较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围棋策略时。
同义词:劫争、劫杀 反义词:和平、妥协(在围棋或比喻意义上)
棋劫一词源自围棋术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围棋的传播和发展,这个词汇也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在东亚文化中,围棋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棋劫的概念体现了围棋策略的复杂性和深度。它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策略和智慧的重视。
棋劫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激烈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双方在智力上的较量和对抗。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策略和智慧的赞赏。
在围棋比赛中,我曾亲身经历过一场棋劫,那是一场紧张而刺激的对决,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最终我通过巧妙的策略赢得了比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棋劫:
棋盘上,黑白交织,
棋劫中,智慧闪烁。
每一手,都是心机,
每一劫,都是传奇。
棋劫可以让人联想到围棋棋盘上的黑白棋子,以及对弈时的紧张氛围。视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棋盘上的复杂图案和棋子的布局。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棋子落盘的声音和棋手之间的沉默较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策略性游戏如国际象棋也有类似的概念,但表达方式和术语不同。例如,国际象棋中的“牺牲”和“陷阱”可以与围棋中的“棋劫”相类比。
棋劫是一个充满策略和智慧的词汇,它不仅在围棋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在文学和比喻意义上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棋劫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策略性思维的重要性,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个词汇。
1.
【棋】
(形声。从木,其声。本义: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棊,博棊也。 、 《方言》-五簙或谓之棊。 、 《淮南子·泰族》。注:“谓六博也。”-故行棊者。 、 《山海经·中山经》。注;“博棋也。”-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 《博物志》-尧造围棊,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棊教之。 、 《史记·货殖列传》-山出棋置。
【组词】
棋枰、 棋子、 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跳棋
2.
【劫】
(会意。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
威胁;威逼。
【引证】
《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 、 《礼记·儒行》-劫之以众。 、 《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 、 《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 、 《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 、 《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 、 宋·苏洵《六国论》-积威所劫。
【组词】
劫杀、 劫略、 劫盟、 劫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