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7:19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教育过程。它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劳动教育一词源于对劳动的重视和对教育方法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体力劳动到现在的包括技术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在内的多元化实践活动。
在许多文化中,劳动被视为一种美德,劳动教育因此被赋予了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尤其受到重视,被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让人联想到辛勤工作、汗水和成就感。它激发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成果的珍惜,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劳动条件和报酬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劳动教育可能体现在家庭中的家务分工,或是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中。这些经历有助于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将劳动教育比喻为“生活的磨石”,通过劳动的磨砺,人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智慧。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学生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或是学校花园中的种植活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的音乐,象征劳动的节奏和活力。
在不同文化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劳动教育可能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劳动教育可能更强调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劳动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涉及技能的培养,还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在个人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1.
【劳】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焱(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
同本义。
【引证】
《庄子》-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 《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组词】
劳心焦思、 劳民、 劳民动众、 劳师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4.
【育】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育,生也。 、 《书·盘庚》-无遗育。 、 《国语·晋语》-至如今不育。 、 《国语·周语》-子孙蕃育之谓也。 、 《易·渐》-妇孕不育,失其道也。
【组词】
节育、 育孕、 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