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6:46
劳动改造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劳动来进行改造或教育。在法律和司法领域,它特指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即让犯罪分子在监狱中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教育和矫正的目的。
劳动改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在**,劳动改造制度在1950年代开始实施,并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劳动改造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关,被视为一种通过劳动来改造犯罪分子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教育手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理念。
劳动改造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严肃和正式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监狱、刑罚和改造。它也可能引发对犯罪分子改造效果的思考和对社会正义的探讨。
在个人经历中,劳动改造可能与监狱参观、法律学*或社会工作相关。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可以体验到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劳动改造融入对社会正义和人性改造的探讨:
在铁窗之后,劳动的汗水
洗净了罪恶的痕迹,
改造的心灵,在阳光下
重新绽放希望的花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监狱中的劳动场景,犯人们在监督下进行各种劳动活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劳动的声响,如锤击、锯木或机器运转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劳动改造的概念和实施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国家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社区服务作为刑罚,而不是在监狱中进行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法律和司法领域有重要意义,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它体现了通过劳动来实现个人和社会改造的理念,对于理解和探讨刑罚执行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1.
【劳】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焱(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
同本义。
【引证】
《庄子》-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 、 《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组词】
劳心焦思、 劳民、 劳民动众、 劳师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4.
【造】
(形声。从辵(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造,就也。 、 《书·盘庚》-咸造勿亵在王庭。 、 《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 、 《仪礼·士丧礼》-造于西阶下。 、 《战国策·宋策》-而造大国之城下。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明日造朝。 、 宋·沈括《梦溪笔谈》-造玉清宫。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造左公第。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组词】
造劫历世、 造历幻缘、 造适、 造胜、 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