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3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31:34
词汇“效死弗去”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效死弗去”字面意思是“即使效忠到死也不离开”,形容忠诚至极,宁死不渝。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的忠诚和坚定的决心。
“效死弗去”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强调忠诚的场合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忠诚的重视,尤其是在君臣关系中。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坚定不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在许多文化中都被高度赞扬。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朋友、家人或事业的坚定承诺和忠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效死弗去心,忠诚映日月。”
结合历史剧中的忠诚场景,如忠臣在危难时刻的坚定表情,可以增强这个成语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e for one's loyalty”,强调的是为忠诚而牺牲。
“效死弗去”这个成语在强调忠诚和坚定不移的场合非常有用,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对忠诚的强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度。
效死而民弗去。
越境而侵入,不能援城亡亦亡之义,负嵎而祸众,更难以~为宜。
1.
【效】
(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 、 《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组词】
效力;效绩、 效玺、 效己、 效芹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弗】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阮太傅曰:弗字明是从弓。”-弗,矫也。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