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5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53:00
词汇“非胜是”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非成是,是成非。”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惯于错误的东西,以至于把它当作正确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由于长期的*惯或错误的引导,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来接受和遵循。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或错误的观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指出某人或某群体长期坚持的错误观点或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惯形成和认知偏差的问题。
“非胜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汉语中,用以描述人们因为惯而接受错误观念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明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非胜是”这个成语在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和提醒人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批判和警示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需要不断自我反省和批判社会不良现象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观念或不良惯,这时候就可以用“非胜是”来提醒自己和他人保持警惕,不断追求真理。
在创作中,可以将“*非胜是”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描述主人公如何从一个错误的环境中觉醒,最终明辨是非,改变命运。
结合视觉元素,可以想象一个充满错误观念的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些警示性的音乐或声音,提醒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非胜是”这个成语的词汇,但类似的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英语中的“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熟悉导致轻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类似的警示意味。
“非胜是”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社会现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名实相乱,莫矫其实,~,终古不悟,可悲矣!”
1.
【习】
(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習,数飞也。 、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 晋·左思《咏史》-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