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41:41
怨隙:指因不满或怨恨而产生的裂痕或隔阂。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或矛盾。
怨隙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怨”(不满、怨恨)和“隙”(裂缝、空隙)组成。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存在,用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
在**传统文化中,怨隙往往被视为负面情感的产物,强调和谐与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怨隙的处理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课题。
怨隙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紧张的气氛和难以逾越的障碍。它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在我的生活中,怨隙曾出现在与朋友的争执中,最终通过坦诚的沟通得以解决。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怨隙如影随形,
沉默的言语,在心间回响。
怨隙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两个人背对背站立,中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听觉上,可能是一段低沉的音乐,伴随着轻微的摩擦声。
在英语中,怨隙可以对应为 "rift" 或 "estrangement",但这些词汇在情感色彩上可能不如“怨隙”那样强烈。
怨隙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人际间的微妙情感。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隙】
(会意。从阜(fù)亦声。阜,土山,与土有关。本义:墙上开裂的裂缝)。
同本义。也泛指孔穴、空隙。
【引证】
《说文》-隙,壁际孔也。 、 《广雅》-隙,裂也。 、 《左传》-墙之隙坏,谁之咎也。 、 《礼记·三年问》-若驷之过隙。 、 《国语·周语下》-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 、 唐·孟棨《本事诗》-柳每以暇日隙壁窥韩(韩翃)所居,即萧然葭艾,闻客至,必名人。 、 《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组词】
裂隙;罅隙;隙穴、 隙地、 隙积